临洮县聚力农区党建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

临洮县深入贯彻全省关于分类推进“五区”基层党建工作相关要求,紧盯农区“富民强村、和谐善治”重点任务,聚焦抓好农村基层党建“党建引领乡村产业发展、基层党组织‘前哨’作用发挥、党建引领移风易俗、‘空心村’党建”等“四项任务”,全力推动农区基层党建提质增效。
聚焦党建引领多元发展,打造“兴业共富村”。建立县乡村“三级组织”合力攻坚、“三级书记”带头推动的责任体系,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谋划推进。坚持因村施策推行“区域联建、国企主建、农投运营、城乡结对、强村带动、弱村抱团”六种发展路径,组建7个产业联合党委,推动区域农业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,成立强村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18个乡镇全覆盖成立乡镇农投公司,全县13个“强村”与91个“弱村”结对,引领带动村集体经济和群众一体增收。探索“村均百亩田”模式,通过党支部统一流转、村集体投入资金、农投公司主导经营、群众就近务工投劳等方式,结合撂荒地整治,整合盘活零散土地,打造马铃薯、中药材、菊芋等特色产业“百亩田”种植示范点,全县128个村种植各类农作物1.3万亩,预计村均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.1万元。
聚焦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创建“治理有效村”。依托全国首批、西北地区唯一“国字号”立法联系点自身优势,把服务群众、造福群众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,健全完善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组织形式和制度化渠道,扎实开展全民参与“十百千”良法善治实践典型培树行动,开展基层群众议事3175场次,解决民生事项1454件,进一步夯实基层治理根基。全面推行建立“全覆盖”议事体系,成立“基层群众议事会+乡镇领导+涉事方”落实工作组,建立“提事、看事、议事、理事、决事、监事、评事”工作机制和管理清单,推动措施、时限、责任“三个清”,确保议定事项有效落实。发挥党员干部群众监督作用,采取村(社区)跟进、乡镇备案、县直部门督导等方式,定期对议定事项“回头看”,形成事前、事中、事后闭环落实体系。
聚焦党建引领移风易俗,培育“文明新风村”。创新探索将“红白事党组织书记首讲制度”纳入全县移风易俗工作体系,明确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,构建起“县级统筹、乡镇督导、村级落实”的三级联动机制。围绕彩礼标准、婚丧礼仪等热点问题和关键环节组织村民代表、“五老”人员、妇联干部开展协商议事,引导形成《临洮县农村彩礼倡导性标准》,明确彩礼上限5万元、婚宴不超过20桌,制定《临洮县农村婚嫁流程礼仪指导性规范》,持续推行“一碗烩菜办丧事”。建立红白理事会成员、村组干部带头推行“事前申报、事中监督、事后评价”工作机制,有效引导标准落地,实现文明婚俗理念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场景,潜移默化中转变思想观念,推动党的政策如春风化雨般融入群众日常生活。
聚焦党建引领乡村振兴,破解“人口空心村”。紧盯农村空心化带来的组织松散、队伍断层、组织生活简单、创新动能迟滞等问题,针对4个常住人口200人以下村,扎实推进“三基”建设巩固提升行动,深入开展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培育储备工作,4个村共排摸储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8名,村干部后备人选12名。全覆盖落实“一村一名大学生村干部”计划,采取招聘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、公开选聘村干部等方式,对1个村派驻专业化管理的村党组织书记1名、1个村通过公开招聘村干部1名、2个脱贫村选派驻村工作队成员6名,持续充实骨干队伍,切实提升村级组织履职能力与治理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