临洮县: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模式 助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

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模式助推村级集体经济
高质量发展
——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典型案例
近年来,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坚持因地制宜发展村级集体经济,立足县域资源禀赋,创新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模式,通过组织引领、强村带动、整合资源、技术创新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等途径,探索出一条以规模化种植带动集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新路径,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。
背景动因
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全面深化农村改革、推进农业现代化、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。临洮县作为传统农业大县,耕地总面积153.9万亩,马铃薯、中药材、百合、蔬菜等六大特色产业种植面积108万亩,占耕地总面积的70.1%。村党组织通过自主经营,依靠土地获取集体经济收入的比例仅为5.2%,经营性收入占比低、收入来源路径单一、依靠项目扶持、内生动力不足一直是困扰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题。为此,临洮县因地制宜结合撂荒地整治、农机社会化服务等方式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模式,着力解决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依赖财政补助、土地资源利用率低等难题,拓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由“输血扶持”向“产业造血”转型新路径,全力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。
主要做法
坚持多方发力,统筹推进抓落实。构建“三级联动、责任闭环”工作机制,凝聚集体经济发展合力。强化组织引领。坚持谋划先行、统筹推动,建立“县委统筹、乡镇主抓、支部落实”三级责任落实机制,将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党委(党组)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,制定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模式专项规划,明确产业发展目标与路径。落实包联责任。制定县级领导“四下基层”包联责任清单,明确38名县级领导对口包联18个乡镇、110个重点村,形成“领导牵头、部门帮扶、乡镇落实”的责任链条,帮助村集体理清思路、挖掘潜力、培育产业,累计协调解决土地流转、资金整合等问题43个,形成齐抓共管工作合力。创新运营模式。全域推行“乡镇农投公司+村党组织+村股份经济合作社+农户”运营模式,由乡镇农投公司出资金、出技术,村党组织牵头流转土地,股份经济合作社配合经营,群众就近投劳务工的连带式发展模式,18个乡镇成立农投公司并选派年轻干部管理,统筹土地托管、代种代收等社会化服务,带动189个村年均增收2.5万元,形成“公司牵引、支部引领、群众参与”的发展格局。
注重资源保障,多元驱动提质效。聚焦人才、土地、农机三大要素集成赋能,夯实产业发展根基。强化发展人才支撑。实施“人才强县”战略,柔性引进农业高层次人才34名,选派科技特派员263名,组建54支“科技轻骑兵”服务队,实现323个村技术指导全覆盖。优化村级带头人队伍,调整不适宜不胜任村干部11名,动态调整村党组织书记后备人选177名,培育党员致富带头人200多名,为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模式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。健全利益联结机制。推行“党支部+合作社+农户”利益联结机制,34个村通过代耕代种整治撂荒地2104亩,108个村流转土地1.14万亩,带动农户户均务工增收1.2万元,土地集约利用率提升至90%。提升装备保障水平。全县投入中央财政衔接资金2800万元,新建续建农机合作社18个,建成村级服务队54支,年服务面积超200万亩,亩均降低人工成本0.05万元,推动农业机械化率达75%以上,助力村均集体经济增收2万余元。
突出示范带动,打造品牌强引领。坚持示范带动与品牌建设双轮驱动,激活全域产业升级引擎。打造科技示范标杆。聚焦现代农业发展方向,整合中央及省级财政衔接资金2800万元,建成临洮有机蔬菜现代科技示范园,推广水肥一体化、多茬轮种、绿色防控等新技术,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蔬菜种植2000亩,惠及农户达500户,亩均效益提升20%。构建品牌营销体系。依托“临洮珍好”区域公用品牌,建成县级特色农产品展销馆,联动17个乡镇展销中心、19家龙头企业,通过“线上直播+线下展销”双渠道拓市,2024年龙头企业销售额同比增长30%以上。创新强弱结对机制。实施“强村带弱村”行动,13个经济强村与91个弱村结对,通过项目共建、技术共享、市场共拓等方式,量身定制产业项目,带动弱村村均增收1.6万元。合理规划种植类型,探索马铃薯与菊芋套种“百亩田”模式,实现亩均增产20%、户均增收0.5万元。
立足技术创新,全链服务强根基。构建全产业链技术体系,推动传统农业向高附加值转型。解决种源供应难题。坚持以技术创新带动马铃薯“百亩田”产业发展,充分发挥致富带头人作用,建成脱毒种薯组培中心,年产优质马铃薯种薯3.2万吨,为55个村推行“百亩田”模式提供种源保障;柔性引进中科院、省农科院组培科技人才,开展百合脱毒种苗培养研发,推广种球繁育、水肥一体化技术,以推行“百亩田”模式带动建成千亩百合标准化基地10个。完善物流服务体系。聚焦农特产品储运短板,依托本地物流公司,在18个乡镇快递服务站开通“临洮农特产品专线”,实现种薯、鲜薯、百合等全天候流通,帮助农户通过电商平台销售马铃薯1万多吨、宽粉3万余单,带动增收1100多万元。同步推动储存、拉运服务向村级延伸,为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提供储运保障,有效破解农产品“出村难、溢价低”问题。延伸供应价值链。通过项目带动,建成3座万吨级冷链库,在太石、八里铺镇打造西北种薯物流枢纽,形成“产地预冷、干线运输、销地仓储”闭环链条。依托龙头企业带动,组建百合脱毒良种繁育中心,引进74家百合精深加工企业,开发即食百合、百合粉等高附加值产品,年产值突破8.9亿元,带动就业1万余人。
初步成效
盘活了土地资源。通过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模式,推广种植小麦、马铃薯、菊芋等耐旱农作物,破解了农村土地撂荒的难题,2000余亩闲置土地得到充分利用;全县128个村通过整合边角地、平整陡坡地等方式,新增特色种植面积1.1万亩,提升土地亩产效益,为乡村产业振兴筑牢了资源根基。
增加了群众收入。通过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模式,拓宽了群众增收的路径,有600余人通过参加技能培训,到邻近企业、农业园区务工,实现户均年增收1.2万元;特色产业规模化发展带动2000余户农户调整产业结构,通过扩大菊芋、中药材的种植面积,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0.8万元。
扩大了产业规模。通过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模式,各乡镇在特色产业发展上有了抓手,打造产业示范点18个,引领带动各村种植业向菊芋、百合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聚力,推动菊芋、百合、中药材等特色产业面积分别增加2031亩、298亩、573亩,形成“一乡一业、一村一品”产业格局,推动特色产业种植从“零星散种”向“规模效益”跨越。
延伸了产业链条。通过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模式,进一步推动产业向“产加销”一体化延伸,全县4家精深加工企业年转化鲜薯5万吨,开发出精制淀粉、优质粉条等20余种产品,带动全县1.5万余农户参与种植,创造4000多个加工、物流、电商销售岗位,2400余户群众在马铃薯产业链上增收致富。
经验启示
组织引领是根本保障。构建“县委统筹、乡镇主抓、支部落实”三级联动机制,形成纵向贯通、横向协同的责任体系,县级领导联系乡镇重点村,推动资源向一线倾斜,实现政治优势向发展优势的转化。党建引领破解了“散弱空”难题,通过责任捆绑、权力下放、人才下沉,将组织力转化为生产力,为集体经济注入“刚性执行力”。
示范带动是关键抓手。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,以现代农业示范园为载体,打造可复制、可推广的典型模式,打通了从技术到市场、从强村到弱村的资源流动通道,通过品牌赋能、市场拓展,以点带面激活全域发展潜能,形成了“培育一个点、带动一个面、激活一整片”的良好局面。
资源整合是核心路径。资源整合能力决定集体经济发展上限,党组织主导资源调度平台,将分散的人才、资金、土地、技术等要素转化为规模化生产力,破解了“资源碎片化”困局,推动土地集约化、经营规模化、服务社会化,实现要素增值与集体增收双向提升。
机制赋能是持久动力。机制创新是集体经济发展的活力源泉,建立“政府引导、市场运作、群众参与”的长效机制,以市场化运营激发群众内生动力,通过利益联结凝聚发展合力,实现“输血”变“造血”,确保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持续向好。
技术升级是力量源泉。技术突破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支撑,构建“育种、生产、储运、加工”全链技术贯穿产业全过程,以科技助力产品附加值延伸,使传统种植业蜕变为高附加值产品,有力推动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