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首 页基层党建 》正文

临洮县:党建赋能强根基 多元路径促振兴

来源:临洮县委组织部    发布时间:2025-07-07 15:25    阅读次数:    选择字号:T|T

近年来,临洮县锚定“走在前列、争创一流”目标定位,高起点谋划、高标准推进、高质量落实,坚持“输血”和“造血”并举,深耕细作新型村级集体经济,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“倍增跃升”行动,不断夯实村党组织引领保障发展的物质基础。目前,全县323个村集体经济村均收入突破30万元,百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个,为乡村振兴筑牢了坚实根基,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澎湃动力。

坚持系统谋划,构建协同攻坚新格局。坚持谋划先行、统筹推动,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,构建多方协同、上下联动工作格局。高位推动强部署。把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来谋划推进,推行联席会议、专班推进、包乡联村等落实机制,建立县乡村“三级组织”合力攻坚、“三级书记”带头推动的责任体系,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集体经济发展全过程。部门联动聚合力。建立组织部门牵头抓总、农业农村部门协调统筹、行业主管部门跟踪服务、帮扶单位捆绑支持的联动推进机制,近三年整合各类资金3.9亿元,推动127个派出单位与187个村落实清单化责任捆绑制,凝聚各方资源合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跃升。支部引领促落实。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,深化村党组织“书记党建项目”,“量身确定”产业发展项目187个,推动村“两委”和党员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985家,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主动承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项目78个,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年增收340多万元。

坚持因村施策,探索多元发展新路径。积极推行“区域联建、国企主建、农投运营、城乡结对、强村带动、弱村抱团”六种发展路径,因地制宜、精准施策,力促发展高质高效。实施区域联建,打破发展壁垒。深入实施“双构建双提高”工程,按照“地域相邻、川河相通、产业相近、要素相聚”原则,组建成立7个产业联合党委,通过“党建引领、行政推动、片带一体、村企联合、产业联动、集中管理”等方式,进一步整合涉农资金、发展农业项目,推动区域农业产业规模化、集约化发展,引领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和群众一体增收推进国企主建,撬动资本收益。组建成立县属国有企业,采取“区域联投、国企主建、专司运营、股权收益”发展模式,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按照一定比例,依法依规入股乡镇农投公司,由乡镇农投公司全额入股2500.89万元至县强村益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,用于定西宽粉产业园临洮基地建设等项目,基地建成后每年向村集体进行分红并吸纳群众就近务工,助推集体经济收入和群众收入“双提高”。探索农投运营,创新服务模式。完善“乡镇+村”纵向层级结构,18个乡镇全覆盖成立乡镇农投公司,选派年轻干部担任公司领导班子管理和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,通过推广土地托管、代种代收,以及农机社会化托管、节水灌溉项目管理等社会化服务,大力开展集约化生产经营活动。全县18家乡镇农投公司带动189个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2.5万元。开展城乡结对,盘活闲置资源。发挥联系帮扶单位优势,深化“万企兴万村”行动,通过为结对联系村对接项目、引进企业、资金支持等方式,有效盘活闲置土地、厂房等资源资产,大力发展现代农业、特色农业和品牌农业,建设高效种养基地、农产品交易市场、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,形成城乡互动、村企共建、产业带动格局。全县114个村盘活各类土地资源7.2万亩,每年获得集体经济收益1069.8万元,村均增收9.4万元。强化强村带动,促进均衡发展。建立“强村”与“弱村”结对帮带机制,通过“强村”为“弱村”传经验、理思路、建项目、带产业,破解“弱村”基础条件差、发展思路少、产业发展难等问题,激活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内力,形成“强村”“弱村”同频共振、互促共赢良好局面。全县13个“强村”与91个“弱村”结对,通过承建农村中小型项目、承办集体经济项目等方式,带动村均增收1.6万元。推动弱村抱团,激发内生活力。针对收入来源单一、发展路径不优的“弱村”,对资源、资产、资金等进行统一规划,通过创新经营模式、深化资源整合、推动产业升级等方式,分层分类盘活资产资源要素,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项目,让“弱村”由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、由相互游离向紧密协作、由信息分散向资源共享转变,增强发展动力和抗风险能力。全县投入资金6182万元,带动68个集体经济薄弱村年均增收4.2万元。

坚持提质增效,激活持续增长新动能。坚持将“推动高质量发展”作为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主攻方向,多维度发力推动村集体经济提质增效。推行村均“百亩田”强基础。针对村集体发展中资源缺乏、路径狭窄等问题,通过党支部统一流转、村集体投入资金、农投公司主导经营、群众就近务工投劳等方式,结合撂荒地整治,整合盘活零散土地,打造马铃薯、中药材、菊芋等特色产业“百亩田”种植示范点,进一步拓宽村集体收入渠道。今年全县128个村种植农作物1.3万亩,预计村均增加经营性收入5.1万元。深化联农带农促共赢。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与助农增收紧密结合,创新“公司+园区+专业合作社+家庭农场”、“农业共营制”等经营模式,引导农业共同参与经营管理、共享集体发展成果。全县6.8万户集体经济组织成员通过土地流转、就业务工、入股分红等形式,年均增收5000元以上做强特色业务促增收。探索建立“县属国企+乡镇农投公司+村级合作社+金融+保险”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新模式,通过县外机械务工、县内种植托管、村上环境整治、户上粪污处理,全面提升农机服务质效。近年来,全县投入中央财政衔接资金2800万元,新建续建农机合作社18个,年均开展“耕种管收”等社会化服务200万亩以上,带动16个村年均增收4万元以上。